人物生平
早年经历
1913年10月,龙潜出生在江西省永新县高溪乡九陂江边村,贫苦佃农家里,祖辈烧炭、务农。父亲龙水开,忠实厚道,终身务农,生有三男二女,龙潜排行第二。一个8口之家,仅有建于清道光年间一栋古香古色的普通民房,两直三间一厅,砖木结构,占地不足100平方米。因家境贫寒,龙潜幼年随父亲上山砍柴烧炭,下地种田度日。1923年7月,10岁,上了三年私塾,一年夜校。土地革命时期
土地革命战争时期,任福建独立团,军委直属队,军委干部团特派员。参加了长征。1927年9月,14岁,加入了少年先锋队组织,担任暴动队队长,参加打土豪、分田地活动,亲历了著名的“三湾改编”。1928年6月23日,参加了著名的“龙源口”战斗,率领九陂暴动队机智勇敢地配合中国工农红军作战,身负重伤,到后方医院治疗养伤。1929年2月,16岁,参加工农红军,编入井冈山红四军第三十一团,任机炮大队传令班传令兵。3月,跟随毛泽东上井冈山,调任团部通讯排通信员及班长。同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。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。1930年1月,17岁,调第五纵队司令部通信排,任副排长。9月,任中华苏维埃中央军政学校第一大队学员排班长、排长、政治指导员。12月,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。参加了中央红军对国民党的第一次反围剿战斗。1931年2月,18岁,派到福建独立团任特派员,政治处主作(为团职)。7月,参加了第三次反围剿战斗,红军六战六捷。1932年9月,19岁,参加了第四次反围剿战斗。同月,任红十二军三十四师一0一团特派员及总支书记。率部急行军赶到福建省蒋乐县光明镇参加守卫战,阻击敌人189师、178师的进攻,达6个昼夜,多次与敌人白刃格斗,又身负重伤。因作战勇敢,被中央军委授予三等红星奖章。1933年9月,20岁,参加了第五次反围剿战斗。红军失利,实行战略转移,被迫长征。1934年10月,21岁,调到瑞金,随中央红一方面军,从江西瑞金出发,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。1935年1月,22岁,红军到达遵义时,被调任中央军委干部团任特派员,在邓发和李克农的领导下,担负中央领导及中央机关的保卫工作。为掩护和保卫党中央的安全,途中曾参加过著名的“直罗镇”和“瓦窑堡”战役。10月,随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甘泉县,在指挥还击敌人的袭击中多次负伤。1936年初,23岁,任陕甘宁军区政治部红军工作科科长及武装动员部部长。1937年1月,24岁,随党中央及中央军委迁往延安,派往中国抗日军政大学(原军政干部学校),培养深造。抗日战争时期
抗日战争时期,任新四军第五支队政治部副主任兼军法科科长,新四军第二师政治部锄奸部部长,淮北行政公署公安局局长。1937年8月,随中央军委由工军红军改编的国民革命第八路军和新编新四军,随东征军东渡黄河北上抗日作战中,遭敌机轰炸,又负重伤。1938年6月,25岁,受中央指派到陕西省西安安吴堡青年训练班从事秘密工作,机智灵活地同国民党进行斗争。1939年9月,26岁,任新四军第五支队政治部副主任兼军法科科长。1941年5月,28岁,江北指挥部改为新四军第二师,任二师政治部保卫部部长、锄奸部部长。1942年3月,29岁,派往华东中央党校学习。1943年10月,30岁,任淮北行政公署公安局局长。解放战争时期
解放战争时期,任苏皖边区政府公安总局局长兼淮阴城防司令员,华东军区后备兵团副政治委员兼教导师政治委员,南京市公安局局长。1945年8月,32岁,侵华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后,国民党蒋介石在美国帝国主义支持下发动了全面内战。他参加了著名的淮海、渡江等重要战役。先后担任华东苏皖边区政府公安总局局长兼淮安城防卫戍司令员(为正师职),调了一个团担任警卫并成立了数百人的敌后便衣大队。1948年9月,35岁,任华东军区后备兵团副政委(为军职)兼教导师政委、党委书记。1949年4月,36岁,调任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保卫部部长。建国之后
1950年8月,37岁,南京解放后,任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委员兼任南京市公安局长,参加了南京市和国民党总统府的接管工作。1954年1月,41岁,任华东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长(正军职),后任南京军区防空军政委。1955年10月,42岁,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。1957年9月,43岁,空军和防空军合并,任南京军区空军副政委。1958年5月―1965年8月,任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。1965年10月,52岁,担任中共浙江省委常委、浙江省军区政委。1966年6月,53岁,文化大革命中,被诬陷为执行“资产阶级反动路线”,是“浙江最大的保皇派”,甚至无中生有地给龙潜同志加上“参与在毛主席住处安装窃听器”等莫须有的罪名,进行了残酷斗争,无情打击使妻子、儿、女、媳受到严重株连,遭迫害。他立场坚定,同林彪、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进行了坚决抵制和斗争,还被抄家八九次之多。1967年7月,54岁,被送到北京军事学院办学习班,事实是文革被软禁。1969年9月,56岁,被送到武汉朱湖部队农场劳动2年,实际上是保护。1971年6月,58岁,中央军委重新安排工作,任河南省军区副政委,被降一职。1975年3月,62岁,官复原职,任河南省军区政委,被选为河南省人大党委会委员。1979年3月13日,66岁,在党中央、中央军委的关怀下,冤案得到彻底平反昭雪,还了龙潜同志紧跟毛主席革命一生的清白。1979年4月,66岁,担任济南军区副政委(大军区副职),为部队的政治思想和加强海防建设做了更多的工作。1980年9月,67岁,增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。1983年6月,70岁,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,为部队在思想上、组织上的拨乱反正,正本清源做了大量的工作,为部队建设提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议案。1983年7月,70岁,从领导岗位上离休。但仍不顾年迈,继续关心军队建设,关心国家大事,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,保持革命晚节。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、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。1992年12月13日12时33分,因病医治无效,在南京逝世,享年79岁。所获荣誉
1932年,红军福建省军区授予模范总支书记,模范特派员称号。1933年8月1日,中央军委命令,荣获三等红星奖章,第225号。1938年,八路军总政治部,因负重伤,授予荣誉战士称号,证章号为第1441号。1951年,华东军区机关党组命令为模范党员称号,证号第125号。1955年,被授予少将军衔,获二级八一勋章、二级独立自由勋章、一级解放勋章。1957年6月18日,中华人民共和国第21号命令,荣获二级八一勋章,第03406号。1957年6月18日,中华人民共和国第21号命令,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,第03406号。1957年6月18日,中华人民共和国第21号命令,荣获一级解放勋章,第04025号。1988年,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,a0623号。人物评价
在六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,龙潜出生入死,战功赫赫,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人民军队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龙潜戎马一生,身经百战,多次身负重伤,屡立战功,他的一生,生动地体现了一个佃农儿子,在党的领导下,从少年先锋队员、到红军战士、到八路军、新四军指挥员,到人民解放军的将军,这样一个光辉的成长历程。后世纪念
故居龙潜故居位于江西省永新县高溪乡九陂村田南村组,由龙潜长媳、原浙江省军区后勤部副处长、解放军一一七医院院长、大校毛水云出资修缮。修建后的故居集中整理、陈列了龙潜一生革命的有关照片、书信文章等不少珍贵史料,被列为一个重要的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。本文到此结束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。